2008年,西昌市啟動2萬畝邛海濕地恢復工程。如今,濕地公園已初具規模。南都記者 劉伊曼 攝">
  2008年,西昌市啟動2萬畝邛海濕地恢復工程。如今,濕地公園已初具規模。南都記者 劉伊曼 攝
  如果有一天,長江沒水了,那中國將會是什麼樣?
  10月30日,在西昌市舉辦的“長江濕地保護網絡年會”上,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概括了長江各類濕地面臨的威脅:
  “長江源頭的沼澤、湖泊濕地主要受到超載過牧的威脅;長江上游幹流和主要支流的濕地,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是主要威脅因子;在長江中下游,圍湖造田、農業面源污染、沿岸工廠污水排放等使得濕地面積減少、水體受到持續污染,嚴重影響了流域內濕地生態功能,尤其是調節地下水、凈化水質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的發揮。”
  冰川加速消融,水量卻減少了
  按照水利部宜昌站的監測統計,從1978年到1990年,長江幹流宜昌站的年均徑流量是4510億立方米,差不多相當於9條黃河。宜昌站近30年的統計顯示,1981年到2012年的年平均流量比4510億立方米減少了5.8%;尤其從2003年開始,上游來水量愈發減少———2003年到2013年,宜昌站的平均徑流量只有3957.5億立方米,較4510億立方米減少了12.25%。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研究員陳國階告訴南都記者,因為氣候變化的原因,中科院觀測到長江源區的冰川近年在加速消融。所以實際上,長江水中,來自源頭冰川的補給量在近些年來是增多的,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長江的水量都減少了這麼多,就真的值得警惕了。
  濕地面積4年減少超4成
  在長江上游支流安寧河平原腹地,有一片遠古時期地震形成的天然湖,這片名為邛海的濕地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泊。
  西昌市市長馬廷貴告訴南都記者,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邛海的危機就開始顯現了:大量圍湖造田、填湖造塘、無序開發和入湖河流帶來的泥沙淤積,導致污染和水土流失加劇。邛海水面面積從34平方公里降至2008年不足27平方公里,水質從Ⅱ類降至Ⅲ類,近2/3的湖濱濕地遭到嚴重破壞,灘塗和原生濕地植被基本消失。
  2010年,時任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的印紅在武漢市召開的長江濕地保護網絡年會上說,長江流域濕地總面積約為1616萬公頃。而2014年初,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普查之後,人們發現這個數字已經萎縮到了945.68萬公頃,減少了約42%。
  2008年開始,涼山州州府西昌市啟動了修複邛海濕地的規劃,將邛海作為一張“城市名片”來打造:自2009年起步建設,歷時近6年,持續投入近40億元,實施2萬畝邛海濕地恢復工程。2012年前後,初具規模的濕地公園引來大量游客,併為西昌市帶來了可觀的旅游收入。
  “南水北調”或加劇“失水”問題
  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水電基地,號稱“正在崛起的水電王國”。僅金沙江幹流上的白鶴灘和烏東德兩級水電站,裝機容量就能與三峽相媲美。而如何消減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對濕地的負面影響,成了濕地保護者們熱烈討論的一個話題。
  四川省林業廳分管濕地保護的副廳長降初承認,水電開發會對長江濕地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尤其是對魚類的毀滅性打擊,“但是我們不能不發展”,他說。
  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總監雷剛告訴南都記者,水利部是水行政的主管部門,江河湖泊的大量基礎信息和動態監控以及水量調度都由他們負責;環保部是水污染防治的行政主管部門;住建部負責城市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國家林業局則要負責流域生態、水源涵養和濕地管理;發改委負責統籌、規劃……而上述所有的行政職能,都有相互交叉的成分,也都與長江流域生態系統休戚相關。
  中國“九龍治水”的格局還並不是流域問題複雜性的全部,長江上各大水電集團之間的統籌調度尚無明確章法;生態補償體系迄今沒有構建成型,南水北調又將黃河流域的各個省市拉進了這場博弈……
  原水利部長江委水保局局長翁立達所擔心的是,在規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時,丹江口上游的來水量是380億立方米,但是近年來,已經減少到了不到320億立方米,如果再按照規劃的那樣,調走130億立方米,長江的“失水”問題可能會更嚴重。 南都記者 劉伊曼  (原標題:長江“失水”加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65poia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