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時期,中印兩國使用的火車。印度使用的是傳統的火車,中國的則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高鐵。 同一時期,中印兩國使用的火車。印度使用的是傳統的火車,中國的則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高鐵。 印度兒童拿著瓶子找水。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市民在領取免費食物(資料圖片)。
  胡適曾說過,印度未出一兵,但通過佛教傳播,在文化上做了中國兩千年的老師。今天,中國和印度各自的經濟發展速度都令世界感到驚奇。今天的印度依然在某些方面可以繼續做中國的老師。當然,中國有更多的經驗值得印度學習。文字:東萊
  三“成功”值得中國學
  窮人看病少犯愁 私企成功多 資本效率高
  它是羽翼漸豐的核大國,但卻有40%的兒童營養不良;它有著歷史悠久的反物質文化傳統,但卻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對於中國人來說,印度就是自己的鄰國,但我們對印度的瞭解卻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面。
  常駐印度多年的英國記者盧斯將印度的今天定義為“奇怪的崛起”。這個正經歷史無前例高速發展的南亞國家,依然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奇怪國家:
  實際上,雖印度在很多方面不如中國,但即使在這種條件下,印度依然能取得高速發展的奇跡這已經足夠引起我們的重視。
  基本解決窮人看病問題
  在常駐印度的中國記者唐璐眼中,在窮人看病不用愁這方面,印度值得中國學的太多。印度政府醫院和私立醫院的巨大反差給她留下難忘印象。新德里著名的薩夫達江政府醫院的入口處永遠像是集貿市場,而國際一流私立連鎖阿波羅醫院的外部環境卻像度假村,但這種超豪華醫院只能是印度富人才能負擔得起。所以,儘管人滿為患,更多的印度人還是會選擇在政府醫院就醫,因為印度政府規定,所有印度公民都可以在政府醫院享受免費醫療。
  當然,如果使用費用高昂的進口醫學儀器或者進口藥品,需要自己承擔一定費用。對於那些囊中羞澀又患有嚴重疾病的窮人來說,即便是沒有錢也可以先治療,假如能夠拿到居住地有關領導出具的證明,事後同樣可以免去大部分醫療費用。
  不僅在城市的人看病有保障,印度政府對農村的醫療保健問題也非常重視,為此政府給每個村都派來醫生,農民生病可以先在村裡由政府出資興辦的診所免費治療,如果政府醫院不能治療才會被轉到高一級的診療所。
  如此看來,印度政府已經基本解決了窮人看病的問題。不過政府的力量畢竟有限,為瞭解決一些政府醫院醫療條件落後問題,政府不僅在逐漸增加投資,還採取了更積極的辦法,比如說推出了一種醫療保險智能卡,只需交30盧比便可以讓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家庭免去在包括私立醫院在內看病3萬盧比的費用。
  私企GDP貢獻為85%
  在印度多個城市工作了10多年的中國企業家潘松認為,印度私營部門“令人震驚”的表現更值得中國學習。在經濟發展總量方面,印度還沒有超越中國,但在知識經濟的關鍵領域,印度已經開始超越中國。私營企業對印度的經濟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21世紀印度經濟崛起和挑戰中國的利器。印度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私營企業蓬勃興起和快速成長基礎上的。
  當代印度經濟最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正是私營大企業集團,它們代表著印度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濟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形勢下,印度超一流企業在印度經濟改革和發展中壯大,並迅速成長為跨國公司。
  在近幾年世界商品、服務、技術和資源競爭中,它們的強大實力和成功經驗引起了世界的關註,對我國的相關企業和行業構成嚴峻挑戰,我們不得不警醒。
  印度的不斷擴張並率先進入世界500強,向全世界展現了印度私營經濟的發展成就。印度的私營經濟已經成熟、體系龐大,且私營經濟已經站在印度經濟發展的最前列。數字表明,印度私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為85%。這些私營企業非常註重全球化,不失時機地在海外進行投資,收購企業。
  與此對照,印度國有企業缺乏一種自主的生存意識,不像私企業主,會把企業看成自己的財產,去耐心、用心地經營。雖然印度的經濟改革比中國起步晚,因而尚處在發展周期的較早階段,但印度已造就了不少世界級大型企業。
  投資率僅為中國50%
  但增長已相當於80%
  美國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華裔教授黃亞生認為,印度的資本利用效率比中國高得多,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需要保持長久,必須要學習印度在資本利用效率方面的經驗。
  很多人認為印度的宏觀劣勢是基礎設施差,公路、機場、鐵路設施落後,但黃亞生覺得印度跟中國相比的劣勢在於微觀劣勢:第一是印度文盲率高。第二是男女不平等,婦女的地位很低。第三是印度的科研實力差。
  既然印度的社會有那麼多弊端,那它還能獲得較快的經濟增長,這應引起我們的註意。黃亞生解釋說,印度的儲蓄率低,因此它的投資率也被拉低,它的投資率只相當於中國的50%,但它的經濟增長現在已相當於中國的80%,也就是說它的投資回報率和經濟運行效率比較高。而中國的投資占GDP的50%以上,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在和平時代少見的,而就算韓國曆史上最高水平是1990年投資占GDP的39%,其後一直回落。
  這顯示中國經濟運行效率低,高速的經濟增長源於大規模基礎建設的投資,而印度則源於效率的提高。
  兩大成就
  印度需要學習
  1
  消除幾億貧困人口
  長期關註貧困問題的印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認為,印度應該向中國學習消除貧困的經驗。聯合國在2012年的研究顯示,世界每三個營養不良的孩子就有一名在印度,這甚至比撒哈拉以南非洲更多。儘管過去十年經濟進步顯著,但印度忍飢挨餓的窮人仍大約占世界的25%。做為印度的榜樣,森對中國大加稱贊。他認為中國從它的經濟增長中為它的整個國民帶來了強得多的發展優勢。印度在貧困戰中失敗的表現根本不能和中國相提並論。
  每年在印度仍有170萬兒童死於營養不良。在一些最重要的貧困指標,例如預期壽命、母嬰死亡率、嬰兒疫苗註射率和入學年限上,印度在國際比較中始終位居末席。“經歷了二十年的發展之後,我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忘了,印度迄今為止依然是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國家之一”,阿馬蒂亞·森簡潔有力地警告說。
  過去所謂“貧窮有尊嚴”,實際上不利於消滅貧窮。總理莫迪下決心消滅貧窮,幫助窮人發展,在這樣的歷史機遇面前,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驗完全能夠幫得上印度。
  2
  如何建設基礎設施
  曾經在印度執教40年的華裔教授譚中認為,印度應該多向中國學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經驗。30年來中國和印度崛起的一大不同在於中國按照現代化進化規律,先花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吸引外資、發展工業,最後以“世界工廠”著稱,“中國製造”在全球暢銷從而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印度則沒有徹底改變基礎設施的落後現象,使外國投資裹足不前,拖了工業化後腿。
  莫迪在擔任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長期間,曾有多次訪華之旅。2011年的上海之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莫迪對中國的基礎建設(包括公路、火車、發電設備以及深海港口)尤其感到印象深刻,併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錄“取經”心得。在中國這些基礎建設的發展中,莫迪看到了一個城市化進程的好例子。
  中印該如何互學
  一個印度人的視角
  中國和印度兩個鄰國文化差異巨大,但兩國完全有可能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這一點已經得到了不少印度有識之士的認可。
  印度專欄作家拉吉夫·沙瑪(上圖)在接受廣州日報專訪時強調,印度的精英階層也已經認識到了印度和中國相互學習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作為亞洲第一大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和印度的發展不僅關係到亞洲的未來,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世界的未來。
  中印側重點有別
  沙瑪把中印兩國不同的發展道路比喻為“陰”和“陽”,十分中肯。中國發展“剛”的成分強,印度發展“柔”的成分強。中國喜歡大搞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剛”式發展道路,而印度喜歡發展軟件、服務產業,這是“柔”式發展道路。
  沙瑪認為,中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神奇成績讓印度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從中國身上學習。首先是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經驗值得印度學習。
  其次,印度可以從中國獲得大量的直接投資,印度廣闊的市場也勢必能讓中國投資獲得巨大回報,這將是雙贏的局面。
  加深民眾瞭解 才能深入學習
  沙瑪對廣州日報感慨地說,中印作為兩個重要的鄰居,兩國民眾之間的相互瞭解卻做得遠遠不夠,很多印度人對中國的瞭解都停留在臆想層面,中國人對印度的瞭解也是如此。在他看來,中印想要真正的做到相互學習,最現實也是最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民眾之間增加瞭解。而增加瞭解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增加兩國民眾之間的旅游互訪。
  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是打破不信任感的最佳方式。如果不方便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媒體就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沙瑪認為,中印兩國負責任的媒體應該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增加中印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
  不過沙瑪也承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中印之間的友好合作至今無法繞開1962年的那場戰爭悲劇,由此而引發的政治和軍事不信任也成為兩國之間最大的隔閡。但這畢竟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兩國的政治家和民眾都應該向前看。
  令沙瑪感到欣慰的是,兩國政治家們的高瞻遠矚正在讓互信合作成為兩國關係的主流,這也為中印兩大文明古國的相互學習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上世紀50年代印度民間的流行歌曲是“印度和中國人民是兄弟”的歌,沙瑪說他堅信印度和中國能夠重新成為好兄弟。
  專家點評  (原標題:中印互學 “龍象共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65poia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